王震告訴財新記者,原先北京友誼醫院等5家醫院率先試點“醫藥分開”時,曾形成價格洼地,很多患者沖著取消藥品加成之后的低藥價來試點醫院看病,彌補了藥品加成取消后的部分醫院收入,全面推開后醫院不再能“走量”,需通過其他途徑維持收支平衡。
與前期5家醫院試點相比,新發布的北京《方案》 不僅強調全面推進醫藥分開,還提出調整醫療服務價格,并健全公立醫療機構費用、關鍵績效指標監測體系,推進以按病種付費為主,按人頭付費、按服務單元付費、按疾病診斷相關組付費等為補充的復合型付費方式改革,這將從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兩方面入手,引導醫療機構控制成本和醫療費用。
但據知情人士透露,醫療服務價格調多少,怎么調,這在《方案》出臺前,曾在北京醫管局和醫院之間存在分歧。該知情人士表示,醫療服務項目有幾千項,由行政部門決定作哪些調整恐與實際情況脫節,但又不能完全交給醫院自己決定,因為醫院肯定會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標準。
而自新醫改推進以來,公立醫療機構的財政補貼問題一直被視為改革最難點,此次北京改革能否有所突破有待觀察。目前,全國絕大部分醫療機構是公立醫療機構,一方面政府強調公立醫療機構的公益性,醫療服務價格等無法完全參照市場標準,另一方面政府沒有財力,給予醫療機構足夠補貼,彌補公立醫療機構收入,許多學者認為,這二者之間的矛盾不解決,醫改效果將很有限。
-end-